2月7日晚,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简称“亚冬会”)在哈尔滨拉开帷幕。亚冬会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由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主办,各成员国轮流承办,一般每四年举办一届,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间举行。
国际性赛事,历来是举办地在世界舞台展示自我、深化对外交往合作的重要契机。时隔29年,亚冬会重回哈尔滨,让这座中国冰雪历史文化名城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标志着,继北京“双奥之城”后,中国又新添了一座“双亚冬之城”。
![](https://imgpai.thepaper.cn/newpai/image/1738988962487_6GXXk6_17389889689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24)
2月5日,一名志愿者从主新闻中心内的一处亚冬会标识前走过。新华社 图
哈尔滨何以成为“双亚冬之城”
本届亚冬会,是该盛会第三次走进中国,第二次落子哈尔滨。1996年,亚冬会首次进入中国,哈尔滨就成为东道主城市。如此受到亚冬会的垂青,与哈尔滨在冰雪资源、冰雪运动等多方面的突出优势和基础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气候条件,哈尔滨素来有着“冰城”之称,也是中国现代冰雪运动的发源地。或许有人会有疑问,整个东北地区,从气候条件看,似乎都称得上是冰雪运动的胜地。哈尔滨,及其所在的黑龙江省为何能够脱颖而出?这背后其实与综合优势有关。
如从冰雪资源看,黑龙江省积雪时间长、雪质相对好,平均气温也更低。哈尔滨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大都市,也是天然冰最丰富的省会城市,优质滑雪场资源面积占全国13%。
在冰雪节庆和冰雪运动等领域,哈尔滨也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固定雪道滑雪场、第一个市民冰灯游园会、第一个国际冰雪节。像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冰雪艺术景观最多的冰雪主题乐园。1985年创办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我国首个以冰雪为主题的国际性节日,与日本札幌冰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挪威奥斯陆滑雪节并称为世界四大冬令盛典。
包括哈尔滨在内,整个黑龙江省的冰雪运动,群众基础都非常突出。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显示,黑龙江省冰雪运动群众参与率为57.8%,位居全国第一。
就举办大型赛事,特别是举办冰雪运动相关赛事的经验看,哈尔滨也很有优势。公开报道称,在1996年举办第三届亚冬会后,哈尔滨还举办了包括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2012年和2016年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哈尔滨站、2015年单板滑雪世青赛和2016年单板滑雪世锦赛等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性冰雪体育赛事。其中,举办冰上赛事数量更是全国第一。
此外,受区位和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哈尔滨很早就被誉为“东方小巴黎”,是最具国际范儿的东北城市之一。这也是其能够大量举办国际性赛事的重要加分项。
关于哈尔滨的国际地位和对外交往能力,一个可以参考的细节是,在去年国家民航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哈尔滨被明确为7大区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之一,定位在整个东北地区最高。
![](https://imgpai.thepaper.cn/newpai/image/1738989005949_jwciW2_173898901865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24)
这是2月3日拍摄的第九届亚冬会火炬传递收火仪式现场。当日,第九届亚冬会火炬传递活动在哈尔滨举行。新华社 图
冰雪经济,对哈尔滨意味着什么
再次举办亚冬会,让哈尔滨又一次获得在世界舞台亮相的机会。但这绝不仅仅是吸引眼球这么简单。举办任何国际性赛事对于东道主而言,都存在着“赛事经济”的考量。而亚冬会之于哈尔滨,则有望为哈尔滨的冰雪经济直接赋能。
近年来,随着“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愿景变为现实,坐拥突出冰雪资源优势的哈尔滨,正在加快打开冰雪文旅的新空间。特别是去年以来,哈尔滨突然晋升为顶流级网红城市,让这一进程明显加快。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1月28日至2月4日),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1215.1万人次,同比增长20.4%;实现旅游总花费191.5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6%。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144.7%。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花费均达到历史峰值。
实际上,冰雪文旅只是冰雪经济的一环。《哈尔滨市冰雪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就勾勒了一幅令人瞩目的大冰雪产业发展蓝图:按照“发展大冰雪,培育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思路,积极培育寒地冰雪全产业链,规划建设冰雪装备产业园;建设国际冰雪产业合作样板区,建成国际冰雪运动基地和冰雪产业国际交流平台;促进行、住、食、游、购、娱、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大冰雪产业循环体系。
数据显示,目前黑龙江省拥有超4000家冰雪经济相关企业,位列全国第一。2025年,黑龙江省冰雪产业总产值有望突破3000亿元。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冰雪经济。其中,东北可以说是被委以重任。一个重要标志是,去年12月,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推动东北地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实施方案》。
方案明确要求,要立足东北地区冰雪资源禀赋,积极把握机遇,把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发展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全产业链,努力打造世界级冰雪品牌和冰雪旅游胜地,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冰雪经济高地,有力促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也就是说,冰雪经济要成为东北振兴的一个重要支点。
这里面,哈尔滨又可以说是东北发展冰雪经济的主力担当之一。如前不久公布的由国务院批复的《哈尔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哈尔滨确定的核心功能定位之一,就是国际冰雪旅游目的地。
无论是依靠文旅火出圈,还是发展的定位,种种迹象表明,冰雪经济已成为冰城哈尔滨未来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条重要路径,并且也有着值得憧憬的前景。
![](https://imgpai.thepaper.cn/newpai/image/1738989059071_ihamrp_17389890672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24)
这是在哈尔滨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拍摄的亚冬会吉祥物“滨滨”(左)和“妮妮”。新华社 图
亚冬会如何赋能哈尔滨?
那么,亚冬会到底能给哈尔滨发展冰雪经济带来怎样的具体利好?
近年来,在新的经济、人口发展形势下,东北如何加快振兴、突围,引发了诸多的讨论。其中,开放合作被视为是东北振兴需要重点突破的“四个短板”之一。显然,能够举办像亚冬会这样的国际性综合赛事,算得上是哈尔滨弥补这一短板难得的机遇。
一方面,举办国际性赛事,从申办到筹备再到实际举行,甚至包括赛后对一些基础设施的合理利用,都是一个需要不断地与国际交流对话、合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东道主不仅能够获得一些国际合作的机会,通过扩大开放引入一些新的发展要素,也利于拓宽开放眼界、刷新发展观念和思维。
如《哈尔滨市冰雪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就把“面向世界扩大开放”放在了五大基本原则的首位。具体包括,要坚持国际视野,积极推进与欧美和日韩滑雪大区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冰雪消费市场,提高冰雪产业国际竞争力;坚持内引外联,招大引强,建设世界一流的冰雪运动设施,探索新产业模式和新管理模式,启动实施一批冰雪产业标志性项目,提高优质冰雪服务产品供给能力。很显然,举办国际性赛事,能为这些目标的实现创造更好的条件。
另一方面,承办有影响力的国际性盛会,增加了城市的国际“能见度”,也有助于凝聚城市发展的信心和认同感。
此外,承办国际性体育赛事,往往是对一座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历练。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包括哈尔滨在内,东北地区的强项是重工业发展。通过举办大型国际赛事,提高服务行业的能力,并接受高标准的检验,有助于城市的多元化发展。
事实上,这几年哈尔滨的文旅屡屡成为热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在不断地与外来游客打交道、磨合的过程中,实现了服务意识和能力的提升,越来越能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服务和产品,甚至开放意识、营商环境等都随之获得明显改善。
对于哈尔滨的发展而言,开放意识、服务能力、营商环境等的改善不仅可以成功带动冰雪经济的长板不断拉长、优势不断放大,也一定能够产生溢出效应,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甚至一座城市的“气质”乃至整个地区的发展“气候”,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39/608/879.jpg)
海报设计 王璐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