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几部电影的热映,哪吒这个形象又火了起来。正好《成语探华夏》里有一道关于哪吒的题:下列哪个成语和哪吒的法宝无关:A 乾坤一掷。B 金刚怒目。C 风风火火。

这道题我们设计的时候,就是参考了哪吒的传说。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哪吒本来是佛教神,传入中国之后,又经过了漫长的演变,最终定型是在明末长篇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在这部书里。哪吒原为灵珠子转世,投胎陈塘关总兵李靖之子。被太乙真人收为弟子,取名“哪吒”,赐法宝混天绫与乾坤圈。因为在戏水时用混天绫搅动龙宫,打死巡海夜叉及龙王三太子敖丙,抽了龙筋,引发四海龙王报仇。哪吒为保百姓父母,哪吒剔骨还父、割肉还母自尽。太乙真人以莲花重塑其身,后来为武王伐纣建立了不世功勋,最后肉身成圣。

哪吒这个形象,展现了反抗父权、天命与伦理束缚的叛逆精神,他的这些法宝,也象征着超凡神性与战斗特质,成为中国文化中少年英雄的永恒符号。

所以回到开头的选项,这道题选B“金刚怒目”,因为刚才已经把哪吒的法宝全都列举了出来,都与“金刚怒目”无关。A字面上含有哪吒的“乾坤圈”,B字面上含有哪吒的“风火轮”。

哪吒的风火轮

在《封神演义》里,风火轮是哪吒踩在脚下的,很像今天的轮滑、平衡车或者暴走鞋。这个轮子状的东西,其实是从本土火神(如华光、王灵官等)借来的。例如华光天王。在元末明初的杂剧《西游记》里就已出现:“火丹袖五百,火轮踏一双。火葫芦紧缚师旷,使离娄拖定金枪”。他的兵器可不止有火轮儿,还有金枪,也就是哪吒所谓的火尖枪。而以华光为主角的《南游记》,则更是讲明了这风火二轮的来历:华光降服了风火二判官所得。

这两个判官,一个叫离娄,一个叫师旷。离娄是上古传说中视力最好的人,和他有关的成语,有一个“方圆规矩”。《孟子·离娄上》:“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说,即便是以离娄那样的精准的目力,公输般那样的巧匠,不凭借圆规和矩尺,也是画不成方形和圆形的。

师旷是春秋时一位盲音乐家,历史上实有其人,晋平公时期在世。据说著名的琴曲《白雪》就是他创作的。这就又提到一个大家熟知的成语“阳春白雪”。《阳春》和《白雪》本来都是高雅的曲子,后来引申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师旷既然是音乐家,他的耳朵是最灵敏的。所以“师旷之聪”也成了一个成语。《三国演义》里,蒋干来劝说周瑜投降,周瑜说:“吾虽不如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意思是我虽然不如师旷耳音那么好,但我也知道你的来意。

今天常说人“聪明”,是说这人智力高。但古代“聪”和“明”意思是不一样的。“聪”专指耳音好,“明”专指视力好。当然,一个人只有善听,善看,才能获取信息,头脑才能敏捷。所以“聪明”引申为头脑敏捷,是后来的事。于是这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语“耳聪目明”,听觉好,视力强。当然,也常用以形容眼光敏锐,头脑清楚。

这两个人本来和哪吒没有关系,但不知何时,这两个人成了华光的随从,一个负责看,一个负责听。到后来,竟然变成了风火二轮,被华光踩在脚下。古代神话传说往往互通,哪吒的风火轮,其实是借用自华光,所以也等于他把这两位古人踩在脚下了。

为什么风火轮是师旷和离娄变的,这个没有明确的线索。但是这两个人,又和另外两个小神的神格是相同的,也就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我们大多数人是从《西游记》里了解到“千里眼”和“顺风耳”的。他们的玉帝驾前小神,一个负责看,一个负责听。孙悟空出世,惊天动地,就是他俩去探查,回来报告给玉帝的。离娄能看,师旷能听,民间经常把离娄说成是千里眼,把师旷说成是顺风耳。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附会,大概是因为华光、哪吒,都是东南沿海崇信的神灵。而宋代以后,东南沿海的航运事业开始发达,人们需要海上神灵保护他们。千里眼和顺风耳就应运而生了。因为在航行中,需要瞭望远处的海况,倾听天气的变化,保证航行的安全。这里自然用得上另外两个成语,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旅程才能“风驰电掣”,干事情才能“风风火火”。

其实跟哪吒有关的成语还可以列举一些,比如“三头六臂”,这是哪吒法身的模样。”例如《景德传灯录·善昭禅师》:“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咤(即哪吒)扑帝钟。”《西游记》继承了这个形象。《西游记》里哪吒进攻花果山,现出三头六臂的法相和孙悟空大战。

而在《封神演义》里又不太一样,这里面,哪吒是三首八臂的,而“三首八臂”其实也是一个成语。《封神演义》是这样说的: 

太乙真人传哪吒隐现之法。哪吒大喜,一手执乾坤圈,一手执混天绫,两只手擎两根火尖枪,一手执金砖,还空三手;真人又将九龙神火罩,又取阴阳剑,共成八件兵器。

三头六臂或三首八臂,在今天多指人本领高强,称赞他是多面手。实际上,这两个成语来自密宗。在佛教密宗中,许多神像都是三头八臂。

明代人更接受哪吒是三首八臂,《水浒传》里,有一位梁山好汉叫“八臂哪吒项充”善使一面团牌,背插二十四把飞刀,能百步取人,无有不中,因为他善使飞刀,就好像生了多只手臂一样,所以外号叫“八臂哪吒”。这说明明代哪吒三头八臂的相貌,早已深入人心了。

“三首八臂”这个造型,甚至还能和北京城的历史挂上钩。北京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八臂哪吒城”的故事。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命军师刘伯温与姚广孝共同设计京城。相传北京古称“苦海幽州”,有孽龙盘踞,水患频发,需以神力镇压。两位军师受命绘制城图,最终以“八臂哪吒”为原型设计城池,以哪吒的仙力镇守龙脉、降伏水患。刘伯温与姚广孝约定各自设计城图,七日后再比对。两人苦思无果时,均梦见一红衣孩童指引“照着我画”。次日,他们追踪孩童至约定地点,发现其形象酷似八臂哪吒:红衣红裤、肩披绸带如臂膀,遂以哪吒身形为蓝本绘城。

两人背对背绘图,最终图纸几乎一致:正阳门为哪吒头颅,瓮城东西门为耳朵,崇文、宣武等八门对应八臂,北城门为双脚,皇城象征五脏。然而姚广孝因风吹动衣襟,将西北城墙画斜,导致北京城西北角实际修建时缺一角。

这个故事当然是民间传说,但也正因为哪吒闹海,对龙王有镇压的作用,以及哪吒有三头八臂的法相,才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当然,再把标准放宽些,和哪吒有关的成语,像“死而复生”“神通广大”,甚至“哪吒闹海”本身都已经快成为成语了。但这篇文章讲的,都是大家想不到的成语。哪吒背后能牵扯出这样多的文化元素,这也是这个形象的魅力所在。

(本文作者李天飞,系知名作家、学者冰心童书奖获得者,总台《中国诗词大会》《成语探华夏》命题专家组成员。)